洛阳两家企业为牡丹文化节开幕式碳排放量“买单”
□记者牛洁通讯员王广成文图
核心提示|除工业生产外,我们每天的呼吸、乘车、用电等日常生活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您可曾想过要为自己产生的二氧化碳“买单”,或者种植树苗,来“抵消”排放量?这种说法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一种先进的节能环保理念——碳中和。4月10日举行的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通过洛阳两个企业“买单”,由河北承德一碳汇造林项目“吸收”,该模式在洛阳尚属首创。4月11日,在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碳中和仪式上,北京环境交易所为这两家企业颁发了碳交易证书。
概念|碳中和的本质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来交易
碳中和究竟是什么概念?北京环境交易所低碳转型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岳武说,通俗地讲,碳中和的本质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目的是利用市场机制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
张岳武介绍,目前,碳中和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购买配额,第二种形式为购买碳汇,所谓的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项目包括造林、风能等,目前以造林为主。他补充说,目前,对于包括洛阳在内的多数地市,我国还没有出台有关当地及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考核制度,所以,此次洛阳的碳中和项目为第二种形式,且是自愿购买。
“环境交易所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股票交易所。”张岳武打比喻说,不同的是,股票交易所交易的是股票,而环境交易所交易的碳汇量。
模式|开幕式产生的二氧化碳,由河北承德一造林项目“吸收”
据介绍,此次洛阳市引入“碳中和”模式,是由洛阳市发改委、洛阳市会展办倡导的,出资方均为洛阳本地企业,分别购买了30吨、10吨的碳汇量,“卖方”为河北承德一碳汇造林项目。
“这4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今年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了开幕式的‘零排放’。”据介绍,这一结果是按照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国际标准、采取保守测算方式计算出来的,包括开幕式的耗电,直播车等各类设备,观众演员交通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审核。
这一模式引入洛阳有何意义?据洛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洛阳市一直致力于打造低碳城市,今年3月,洛阳市入围“中欧低碳生态综合试点城市”,此次在对碳中和模式的尝试中,一方面在宣传企业的同时发挥了社会资本的作用,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一形式,表达洛阳市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的坚决态度,宣传碳中和概念,并引导每个人、每个企业形成低碳理念。此外,该负责人表示,洛阳市在今后的重大节会、活动中,也将继续倡导这一模式。
解疑|二氧化碳排放权成商品,“倒逼”企业重视碳减排
把二氧化碳排放权当做商品来交易,会不会造成企业“肆意排放,花钱抵消”的行为?对此,洛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我国只对较少城市有明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考核制度,但目前国家已计划将考核制度进行推广,而且随着国家对低碳理念越来越重视,对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控制得更为严格,不达标的企业要从别处购买“指标”,就需要花费成本,从长期来看,企业会算一笔账,改进节能减排技术、长期购买碳排放“指标”究竟哪个更划算,这样一来,就会“倒逼”企业重视节能减排。
此外,张岳武补充说,对碳汇量进行交易,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降低能耗,多出的“排放量”可用于交易,增加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更多的人、企业进入植树造林等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领域,有利于环境改善。 计划|已有企业计划打造碳汇林,增加造林“附加值”
记者了解到,目前洛阳还没有用于交易的碳汇林。“并不是所有的树林都可以称为碳汇林。”张岳武说,按照规定,种植时间在2005年2月16日以后的造林项目才能申请碳汇林。此外,由国家批准的第三方专业机构需对项目进行考察、测评,上报国家发改委并通过核准后,才能通过环境交易所备案,进行交易。
采访中,一公司总经理游坤鹏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对洛阳地区的造林项目进行了调查,并筛选出24万亩造林,计划由他们牵头帮种植户发展碳汇林,目前已与种植户签订了意向协议。“如能建成,不仅不会对原有的造林项目造成损失,还能增加项目的附加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