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碳中和”“碳交易”首次在洛阳亮相,引发了市民的广泛关注。“碳中和”的概念从何而来,围绕在其身边的碳交易、碳汇林、绿色经济等一大波新概念分别是什么?为洛阳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又会产生什么商机?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碳交易
为您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
4月10日晚,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在洛阳歌剧院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开幕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河北承德的一处碳汇林吸收,实现了“碳中和”。牡丹文化节开幕式首次实现“零排放”,该活动也成为洛阳的首单“碳交易”。
何为“碳中和”?顾名思义,就是我们通过适当的补偿方式,抵消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其中产生的交易就是碳交易。
据介绍,一场大型晚会产生的温室气体包括:舞台的灯光舞美,参会人员的交通、用水、用电等。据专业测算,今年牡丹文化节开幕式共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约40吨,两家洛阳企业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了来自河北承德丰宁千松坝林场碳汇造林一期项目产生的碳减排信用额度,其中河南碳汇实业有限公司购买30吨,洛阳荣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购买10吨。
记者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官网上看到,该所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备案的环境权益交易机构,是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公共平台。2014年11月,该交易所曾为北京APEC峰会举办地杨西湖国际会展中心提供碳中和服务,使其成为国内首个国际首脑峰会“零碳”场馆。
作为此次碳交易的中间方,北京环境交易所低碳转型服务中心主任张岳武说,碳交易问世,得追溯到1997年。那年1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日本京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著名的《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
通俗地说,碳交易市场是为“碳中和”提供交易平台的地方,而你日常活动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等方法来中和抵消就是“碳中和”。说的简单一点,这是一项要经过认证、公之于众的有偿服务。
碳中和 洛阳企业也要积极参与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东、湖北、重庆等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并已全部上线交易,北京环境交易所就是其中之一。而在中西部地区,通过碳交易开展“碳中和”活动,洛阳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列。
业内人士表示,碳中和、碳交易,都是为倡导环境保护的理念,目的是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进来,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近年来,很多洛阳企业的环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开始自觉加强节能减排方面的改造,但是这些还不够,需要将减排贯穿到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3月,我市已入围中欧低碳生态综合试点城市,借助牡丹文化节这一国家级节会平台开展“碳中和”活动,是洛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同时,在公众日益看重环保性和低碳性的大环境下,洛阳企业也要陆续引入“碳中和”的概念。比如说,如果你节能减排不能达标,就要购买碳指标,中和温室气体的排放。